// 戒律为行
阿弥陀佛,大家好!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。
(资料图)
我们继续学习《备览》所发业体的第三项“依论出体”,今天来看第二支“无作戒体”。此支同于第一支,也是依于《成实论》来出示戒体。
备览第二支 无作戒体
事钞云:“言无作戒者,以非色非心为体。”
资持释云:“非色非心者,此即成论第三聚名,亦号不相应聚。此聚有十七法,无作即其一也。良由无作体是非二,故入此收。即以聚名,用目其体。”见事钞记卷十六
首先,《备览》引《行事钞》的文说:无作戒,以非色非心为体。
《资持记》解释说:“非色非心”,这是《成实论》第三聚的名称,也称为“不相应聚”。此聚共有十七法,无作就是其中之一。实在是因为无作戒的戒体是非色非心法,所以入于此聚所摄。现在以此聚的名,来称呼无作戒的戒体。
备览业疏云:“言非色者,既为心起,岂尘大成,故言非色。五义来证。一色有形相方所,二色有十四二十种异,三色可恼坏,四色是质碍,五色为五识心所得。无作俱无此义,故不名色。”
济缘释云:“释非色中二。初约能造对简。尘即五尘,大即四大,二并是色。非彼所成,明非色法。五下次约色义反证。即上尘大具此五义。无作不尔。一非形方,二无差异,三不可恼坏,四非碍,五非对。十四种如前。二十种,即显色十二青黄赤白光影明暗烟云尘雾。此局无记。形色有八。长短高下方圆斜正。此通三性。恼坏者,论云:是色若坏,即生忧恼。又云有情有恼,无情有坏。五识心,即眼耳等五识。所得,即五尘也。”
接着,《备览》又引《羯磨疏》的文讲:说到非色,既然无作戒体由心(思心所的造作)而生起,哪里是由五尘、四大等色法所构成的呢?所以称为“非色”。今以五义来证明:
一、色法有一定的形体相状、方位处所;
二、色法有十四种、二十种等差别;
三、色法可被恼害、损坏;
四、色法有质体的障碍;
五、色法为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所得之五尘境。
无作戒体完全不具备以上五义,所以说不是色法。
《济缘记》说明:疏文解释非色中,主要讲了两点内容:
首先约能造的心,对比简别无作戒体不是色法。疏文所说的“尘”,指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五尘;“大”,即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。五尘、四大,都属于色法。无作戒体并不是此二法所构成的,因此说不是色法。
其次,约色法的五义来反证以上观点。也就是说,五尘四大具有五种义,而无作戒体并非如此。
一、无作戒体没有形相方所;
二、无作戒体没有十四种、二十种等差异;
三、无作戒体不会被恼害、损坏;
四、无作戒体没有质体的障碍;
五、无作戒体不是五识所对的五尘色法。
疏文所说的“十四种”色法,即指五根、五尘、四大。“二十种”,包括十二种显色及八种形色。小注说明:十二种显色局于无记性,包括青、黄、赤、白、光、影、明、暗、烟、云、尘、雾。八种形色通于善、恶、无记三性,指长、短、高、下、方、圆、斜、正。
疏文里的“恼坏”一词,论中说,色法如果损坏了,众生就会生忧恼。再者,色法中的有情类有损恼义,无情类有变坏义。“五识心”,指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。“所得”,即五识心所对的五尘(色声香味触)。
可谓:
对简色心显无作,
辨别戒体妙难说。
明白事理有信心,
尽未来际不退堕。
让我们一起称念:南无阿弥陀佛!(十句)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,南无阿弥陀佛!愿大家开心自在、吉祥如意!
温故知新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今日纸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